1132專-濕地巡守隊 接棒傳承守護生態

 

 鹿角溪溼地小小水環境巡守隊,簡稱鹿巡,成立於民國九十七年,隊員多為國小四年級以上的學生與教師,藉由安排多樣化的學習,培養學員具有濕地生態觀察的能力與素養,更讓學生關注環境議題。

 

(輔大之聲記者 李洺賢 採訪報導)

 

關於鹿角溪溼地小小水環境巡守隊

 

 鹿角溪人工濕地,位於大漢溪與支流鹿角溪的匯合處,隸屬於大漢溪生態廊道。其中鹿角溪人工溼地小小水環境巡守隊,是由跨校師生共同組成,參與師生遍及樹林國小以及周圍的學區學校。每年會招收三十位左右喜歡溼地生態,並且具有服務學習熱忱的國小四年級學生,透過調查濕地的生態環境,例如;水質檢測撿拾垃圾、水棲生物調查、鳥類調查等活動,守護鹿角溪人工溼地。

 

 身為鹿角溪人工溼地小小水環境巡守隊的隊長,也是樹林國小教師的胡秀芳,分享鹿角溪人工溼地小小水環境巡守隊的運作模式,每個月的第三個禮拜天為固定的「鹿巡日」,通常早上會有課程發展工作坊的戶外教育課程,會在鹿角溪人工溼地進行課程活動,像是「陸生昆蟲探索」、「溼地蜻蜓探索」等課程內容規劃,也會進行濕地環境監測,通常分為五隊調查五個不同的區域,每個月也會輪流至不同定點。各個小隊會到各定點觀察昆蟲、植物與鳥類,以及進行水質檢測與水棲調查,並且記錄在日誌本中。回程的路上也會撿拾垃圾並分類,計算垃圾的種類與重量。下午通常則是會回到樹林國小,進行發表與簡報。她說(聲:很多的環境監測暨我們在練學生環境觀察的能力,然後他們的話,就是會去把一些數值記錄下來,還要練習發表。)即便夏天的天氣炎熱,巡守隊的學生與師長們也都沉浸於在這座大自然教室,認真仔細的檢測與觀察,記錄下數據。

 

鹿巡學長姐的熱情與傳承

 在鹿巡活動當天,現場除了有師長以及國小學生之外,也能發現已經畢業的國中生與高中生,回來參與活動,而他們則被稱為助理助教。胡秀芳提到,擔任助理助教的學長學姊們,會協助隊上與活動很多事情。尤其是鳥類相關課程時,需要帶眾多設備與器材到鹿角溪人工溼地,像是單筒望遠鏡、雙筒望遠鏡,以及其他的相關器材等等。而到下午時段回到樹林國小上室內課時,身為學長姐的助理助教們,也會主持學生的環境監測報告討論。

 

 身為助理助教,目前高一的劉昀融表示,自己從國小四年級便加入鹿巡,透過濕地課程與自然活動,讓她認為自己做到的事情很有意義,以及也透過鹿巡認識到許多即便不同學校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她也提到,在這裡也給予自己一個機會,嘗試辦活動,更有機會可以到斯里蘭卡參與濕地研討會,藉由鹿巡讓自己成長許多。

 

 目前也是高一的陳允璞表示,自己當初會加入也是因為姐姐也是其中一員,因而跟著加入。她也分享到自己國高中持續留在鹿巡的原因,她說(聲:因為我在這裡有很多朋友,我跟這裡的人建立很深厚的友誼,同時上國中之後可以體驗很多國小隊員體驗不的事物。)像是辦理活動、帶領討論,增加自我經驗外,也可以增加學習歷程的豐富程度。然而,她也提到,自己從國小觀察鹿角溪濕地的生態至今,濕地有些改變。她說(聲:它可能比較像是負面的改變,之前有一陣子,人工溪流整個乾掉,乾到地板整個都是龜裂的。)回想起自己四年級初入濕地時的有水情況,到發現嚴重龜裂的,對她而言像是世界末日般。

 

鹿巡的發展

 近年來,由於少子化的影響,鹿巡也遇上了一些危機。胡秀芳提到,即便還是有喜歡大自然、對於濕地有熱忱的學生,但數量相較於以往少,再加上數位時代的影響,喜歡手機、沉浸於網路的學生也變多,因此有著下降的趨勢。另外,現在有許多國小生會報考私立中學,進而在星期天需要參加相關的課程,因此與鹿巡日的活動日撞期無法到場,雖然這個趨勢是從這幾年才開始,但是今年特別有明顯的趨勢,反而讓這種比較休閒類型的,或者是具有意義的活動,減少許多共同參與的學生。

 

 經常在假日到鹿角溪濕地的民眾林淑惠表示,每個月經常會看到鹿巡隊的隊員來到鹿角溪進行課程與觀測水質,她也分享若是自己家裡的小孩有興趣的話,也會願意讓她報名鹿巡隊,她說(聲:我常常會看他們來上課還是觀測水質,一些跟生態有關的,我就覺得蠻不錯的,而且小時候就能參加這些活動,可以培養小孩一些環境的保育。)

 

 儘管鹿角溪人工濕地小小水環境巡守隊,面對少子化與數位時代帶來的挑戰,但在活動日現場能夠看到學生們一雙雙認真注視的眼睛,與一筆筆寫下的觀測數據,以及對於環境觀察的好奇心。正因為這份投入心力,讓溼地成為了學生們良好的環境教育場域,期盼有更多人的加入一同維護這片珍貴的溼地資源。

 

(輔大之聲記者 李洺賢 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