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院-性犯罪防治 治療與避免再犯
輔仁大學法律學系五月一號在利瑪竇大樓舉辦「從性到罪,從罪到人,性犯罪者可以被改變嗎?」講座,邀請葉俐君治療師介紹針對性侵害加害人實施的治療,以及治療意義和其中的困難之處。
(輔大之聲記者 吳宜庭 採訪報導)
輔仁大學法律學系五月一號在利瑪竇大樓舉辦「從性到罪,從罪到人,性犯罪者可以被改變嗎?」講座,邀請葉俐君治療師介紹台灣的司法處遇制度,除了說明治療的進行方式,也提及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葉俐君治療師首先說明性侵害犯罪者與精神障礙者的不同,性侵害犯罪者是治療行為,目的是釐清犯案的根本原因,藉由課程改變心態、提升自我認識和覺察,甚至是培養同理心,期許藉由治療降低未來再犯的機率。她也表示由於許多性侵害犯罪者犯案的根本原因是來自過往創傷經驗,所以在治療初期與他們建立信任關係相當重要,才能讓個案敞開心胸訴說自己的故事。
當提到該以什麼心態面對治療對象,葉俐君治療師表示她把個案當作共同合作的對象,期許彼此都能朝更好的方向前進,她說(聲:我們彼此之間都有一點成長,或是都獲得了一些東西,不管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甚至他只是單純的獲得了情緒的抒發。)她也認為治療不是為了掩蓋過錯,而是為了給未來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食品科學系三年級的林柏彣表示透過講座得到很多不同觀點,她說(聲:平常很少接觸到這方面,聽完今天的分享才知道原來台灣還有這樣的措施。)她也表示很佩服治療師這個職業,必須面對很多形形色色的人。
(輔大之聲記者 吳宜庭 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