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醫-用剛剛好的完美 與自我和解
輔仁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四月三十號在文開樓舉辦「今日宜放過自己-給完美主義者的自我照顧指南」講座,邀請諮商心理師吳曉君,帶領學生認識完美主義背後的擔憂與渴望,學習與之共存,重新找回自我接納的能力。
(輔大之聲記者 田喬安 採訪報導)
輔仁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四月三十號在文開樓舉辦「今日宜放過自己-給完美主義者的自我照顧指南」講座,邀請諮商心理師吳曉君,帶領學生從認識完美主義背後的擔憂與渴望,進行自我對話。
吳曉君指出,完美主義者可歸類為三種類型,分別為自我導向型、他人導向型與社會規定型。完美主義者的背後,常伴隨對失敗的恐懼與渴望獲得認同的心理;然而若能妥善運用,便有機會學會在不完美中看見自己的價值。講座中,吳曉君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心中的應該」究竟來自何處。她說(聲:是你期待的,還是別人加在你身上的,對你產生的影響性是什麼,你擔心什麼,害怕什麼,更知道之後,你會更有掌控感。)
不完美發生時,吳曉君鼓勵學生接納錯誤,提醒自己「即使不完美,我依然值得被肯定」,也建議學生可透過與ChatGPT對話,梳理自我懷疑,在不完美中看見真實的自己。
講座主辦人羅雍瑜談及如何調適「想把事情做到最好」以及「害怕犯錯」的心情,她 說(聲:看見自己的狀態是第一步,之後再說我可以怎麼去調適自己,一方面更瞭解自己,也一方面在生活上可以過得更好一些。)希望學生透過講座找回自我照顧的能力。
(輔大之聲記者 田喬安 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