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原鄉的養成系記者 立足「原民台」展望未來

記者 李奕霆、王怡文/採訪報導

 

本次演講主題「來自原鄉的養成系記者 原民台世紀大地雷」。攝影/李奕霆

 

  輔仁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為了讓師生們瞭解與原住民族事務相關的職業類型,邀請任職原住民族電視台新聞記者的江子芊來到輔大與師生分享兩年的記者生涯。講座中除了談及自身的成長歷程及背景之外,也以原住民族電視台的新聞線路進行分組活動,邀請在場學生就線路主題進行簡單的採訪活動,藉著與同學們互相分享自身觀點、交流彼此看法的過程中瞭解原民台新聞記者的工作內容。

  江子芊在進入採訪活動前,先與在場學生分享自身的成長故事以及部落的歷史背景,她提到:「我為什麼要成為記者,以及在成為記者之前,我又是誰?」這句話說明了她是如何透過一步步地認識自我、透過一場又一場的尋根之旅來找到認同與歸屬感,爾後使她成為記者以另一種身份與角度持續為關心原住民族部落事務盡一份心力。

 

「學歷迷思」-做自己喜歡的事與學歷高低無關

講者江子芊 Cemedas Dumalalrath分享自身成長歷程與背景。攝影/李奕霆

 

  講者江子芊提到自己的學經歷對於社會大眾來說並不是很漂亮,也分享自己現在雖然任職於原民台的新聞記者,卻非大眾傳播相關的本科系出身,而是來自物理治療系。國中時期因為老師的一席話:「長照在未來是熱門的職業選項之一,建議學生去讀復健、醫療相關的科系。」,也在高中時期朝著該目標前進並順利進到了中山醫學大學的物理治療系就讀,這是她第一次離開屏東來到異鄉生活,然而大學生活因為選上系學會會長後一切變了調,間接導致大四實習的階段時因為擋修的問題而無法順利完成學業。她也提到自己的家境並非富裕,從小便是受到世界展望會資助長大的小孩,在面對低收入戶資格的取消以及對畢業後未知的生活感到受挫。

  在沒有學歷以及經歷的背景下江子芊重新回到了部落,部落剛好在推動一項「重建石板屋的文化-整合計畫」,便是因為遷村前的舊好茶部落該地區的石板屋文化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欽點認為有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力,政府遂於2015年著手推動該計畫,而她也成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臺大城鄉所)的駐地助理,從平地回到山上,為投入部落公共事務與建設盡一份心力。

 

 

「平地回到山上」-一趟自我的尋根之旅

講者江子芊 Cemedas Dumalalrath分享自身職業經驗與歷程。攝影/輔大原資中心

 

  她提到,重建石板屋這個計劃對她來說其實非常陌生,因為自己不但沒有住過,這一輩的原住民小孩也不會想居住石板屋;至於為何會選擇投入該計畫,則是因為沒有任何學經歷的她,唯有這個機會可以抓住去嘗試改變自己的未來。沒想到,在投入計畫後慢慢地踏上一場自我的尋根之旅,她說道:「我去山上的時候,大家都會問我『妳是誰?』是哪個部落的小孩。」,卻發現因為對於自身部落歷史的理解不夠導致於無法跟其他族人介紹或分享彼此的文化,並在後續重建石板屋的過程中發現原來好茶部落的族人是沒有族譜的,因為在民國六十年代當時的霧台鄉鄉公所因為一場大火將好茶部落的戶政資料盡數燒毀,導致他們無法得知自己更早以前的祖先是誰,也找不回屬於自己的根。

 她說:「我在做部落石板屋重建計畫我要不要順便寫族譜,因為老一輩的祖先都生活在石板屋裡(舊好茶部落)。」於是她開始著手撰寫族譜,先從家人、其他部落的長輩那裡開始尋根,親自去爬祖靈曾經生活過的山,再藉由跟其他族人介紹自己的過程,慢慢地找回自己的根。她也表示,這趟找尋自我的尋根之旅,對當時的她意義非常重大。

 

 

「從部落邁入社會」-肩負部落族人傳遞聲音的角色

講者江子芊 Cemedas Dumalalrath分享自身職業經驗與歷程。攝影/輔大原資中心

 

  她接著分享自己在投入石板屋的重建計畫後,開始接觸不同單位的公部門,在從私部門轉到公部門的過程中她突然意識到自己需要「成長」。於是,她決定慢慢地投入部落的公共事務,想要去轉譯這些公共參與的過程給予族人們對等談話的權益。

  而當時的她認為在她的工作當中無法得到一些成就感,因爲夾在公部門與部落之間,必須以公部門的身份去與自己的族人對話,這讓她感到很尷尬,因為自己身為公部門的人員卻也是部落的一份子,迫使她必須去思考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與部落相處以及對話。剛好,原民電視台的主管前輩分享自己的記者生涯,讓她決定自己想透過成為那隻麥克風,肩負傳遞族人聲音的重要角色,聽聽部落族人的聲音、瞭解他們需要什麼。在這樣的情境下,她決定瞞著父母及族人,偷偷地投遞了原民台的履歷,也在一個月後接到錄取通知正式地進入原住民族電視台擔任新聞記者。

  她也提到:「自己也開始去思考自己究竟要不要去台北,可是自己根本什麼都不會,記者必須學習的一些基本素養、能力自己完全都不會,也跟自己大學所學的專業完全不同。」在經過思考後還是決定嘗試挑戰自我,為成為族人傳遞聲音的角色不斷地努力。

 

 

「原民台世紀大地雷」-新聞記者就像一顆不定時的未爆彈

「來自原鄉的養成系記者 原民台世紀大地雷」講座參與同學合影。攝影/李奕霆

 

  講者江子芊分享自己在進入原民台的近兩年的時間裡,仍然會犯一些錯誤,例如:字打錯、新聞話帶配音時咬字不清以及把受訪者姓名打錯等問題 ,她也提到原民台是一個容錯率很高、願意栽培記者的地方。

  然而,她也說道:「對我來說新聞永遠沒有準備好的一天,要成為新聞記者的第一要件那絕對是快、狠、準。」,同時也因為所需的時間其實是非常緊迫的,讓她往往在新聞截稿播出後仍需要反省自己哪裡寫得不夠好、哪裡犯了錯誤。

  最後,江子芊也向在場的學生們說明,雖然在原民台工作的經歷讓她時常感到挫折,卻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報導採訪中拉近了自己與各部落族人們的關係,也親眼見證許多部落藉由自己的報導被政府或者社會大眾關注,進而受到相對應的幫助。

  在成為記者的這條路上或許有過迷惘以及挫折,但是江子芊透過尋根之旅找回自我,認知到自己想透過成為族人們傳遞聲音的管道持續在為推動部落公共事務、促進部落福祉的路上不遺餘力的努力,她也勉勵在場同學不應該妄自菲薄而忽視自己對於社會的影響力,應當帶著不放棄的精神以及部落族人們的期許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