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牧師也是演員 林慶台的生命分享

蔡欣穎、吳宇佳/採訪報導

 

▲本場講座主題「林慶台的生命分享」(攝影/蔡欣穎)

 

  因飾演賣座國片《賽德克.巴萊》主角–莫那.魯道的聲名大噪演員林慶台,同時也擁有牧師身分。林慶台在五月一號受邀到輔仁大學「原住民族流行音樂學分學程」系列講座,分享他真實的生命經驗,並強調爭取原住民族權益以及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原住民族流行音樂學分學程徐玫玲老師介紹林慶台出場(攝影/吳宇佳)

 

 

從未想過的演員之路

  赫赫有名的台灣電影《賽德克.巴萊》是導演魏德聖於2011年發布的作品,以1930年代日治台灣時期為背景,講述賽德克族人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故事,也就是知名的「霧社事件」。《賽德克.巴萊》因精彩的大場面、精湛的攝影技術和震撼人心的情節備受讚譽,也受到許多電影工作者、劇評和觀眾的推崇。

  然而,其實在魏德聖導演找上林慶台之前,他從未想過要成為一名演員,但是就在他首度出演並登上大螢幕之後,許多觀眾都被林慶台堅毅的眼神震懾住。林慶台的第一次演出的角色即是飾演著名的歷史人物–莫那.魯道,也是整個故事的主角。雖然在此之前林慶台完全沒有演員經驗,但是他在電影中的表現非常出眾,除了深入進入角色的內心世界,也體會角色的情感和心態以幫助表演,彷彿林慶台不只是演員,更是角色的化身。透過觀察、研究和深入思考背景故事、心理狀態和情感體驗,為角色注入了精彩的生命力。

  林慶台在講座中提到,在拍攝《賽德克.巴萊》之前,雖然知道「霧社事件」,但其實並不清楚了解整個事件的脈絡以及背後的所有的故事,因為他畢竟沒有經歷過這段歷史,但是在拍攝結束後,他不只對於這段史實有了更全面的認識,這樣特別的生命經驗也讓他更關心自己身在的族群。

 

▲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王英洲主任致贈感謝狀以及紀念品(攝影/吳宇佳)

 

 

來自南澳鄉的成長經歷

  南澳鄉位於台灣的宜蘭縣,林慶台便是出身於此,他在南澳受到了許多部落長老、先輩的啟發,帶給了他很深遠的影響。林慶台在演講中自述,他其實有個不幸的童年,五歲時父親就因故過世,留下十個手足與他相依為命,但因為實在無法生存,他成為了家扶中心設立後的第一批關懷對象,也從此讓他的人生軌跡與大部分人有所不同。

  林慶台在演講中表示,他從求學時期便深刻了解到身為原住民族的困難之處。國小一年級時,因為不懂國語,與外省籍的老師有著很大的溝通障礙,在上課時更是因此無法吸收知識、內容,進而導致成為老師體罰對象,每次都被打到受傷見血,也讓他在心底埋下厭惡老師的種子。雖然這樣的情形到了四、五年級開始轉變,學校因故換了老師,但是此時的林慶台已經因為長期的課業落後,在學業上所有的基礎上都遠遠落後於其他同學,造成他很大的自卑感,於是他開始偷喝大人剩下來的酒,並且以打架來洩憤,也因為這些經歷,他求學的這條路被迫中斷,從此人生變掉進了無底的深淵。

 

▲林慶台介紹自己的成長經歷(攝影/吳宇佳)

 

 

在生死之界的反思 

  林慶台就這樣一路酗酒、打架、自暴自棄了好一陣子,他的身體也隨之出現警訊,長年過量的飲酒導致他的胃出血、肝硬化,在醫生告知他的生命剩下的時日無多後,林慶台才驚覺自己的人生已經因為酒精搞砸,幸運的是,在他決定投入教會後,上帝並沒有帶走他的性命,他也決定要用一己之力幫助更多部落的孩子。

  在擔任牧師期間,他看盡了許多人生的悲歡離合。其中有一位臨盆的母親求助於他,在他東奔西走趕緊找尋幫助之下,小孩平安的出生了,但是那位母親卻因生產過程而過世,他只能盡力的協助安置這個小孩,也慶幸這個小孩後來有得到妥善的照顧,並有了很不錯的發展。

  也許是這樣的故事看多了,林慶台更加下定決心要透過教會拯救有同樣命運的人,他深知真正的幫助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透過行動去實踐。雖然林慶台自認不是一個很善於表達的人,但他願意用「生命去影響生命」,儘管他無法百分之百拯救每一個人,但他相信只要多影響一個人,而那個人再將這樣的溫暖傳遞到下一個人手中,就可以避免掉更多人求助無門,讓更多人不會像他當年一樣的徬徨、無助。

 

▲林慶台演講結束接受學生採訪(攝影/陳芊羽)

 

文化傳承 原住民族轉型正義

  林慶台認為,大眾對於原住民酗酒的形象應該要有更高層次的思考,就如同他的生命歷程,酗酒其實是他逃避、發洩的出口,而真正的問題仍然在於當時他受到的打壓和不平等對待。林慶台表示,他有許多同輩都有類似的問題,甚至有些人選擇走上輕生這項選擇,他們並非自願的走上這條不歸路,而是從小受到的待遇就沒有符合他們的生活模式,但也無從反抗這些不公平,只能選擇忍氣吞聲。

  談到原住民的文化傳承,林慶台建議原住民青年除了在學校吸收理論、知識之外,應該回到部落接觸長者,這些長老、前輩都是最好的老師,可以好好和他們交流屬於原住民族的技術、歌謠等等,蒐集第一手資料後再回到學校進行分析或是融合,像是他在《看見台灣》原聲帶中的歌唱演出就是來自於他親耳聽過的長輩古謠,那是沒有樂譜記載,但是深深刻在原住民族骨子裡的記憶。

  他也表示,原住民的轉型正義還有一段漫漫長路,它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且需要政府、原住民族群、學者、民間組織和社會各界的合作和共同努力,才有可能透過這樣的轉型正義過程,建立一個更加包容和宏觀的社會,確保原住民族群的權益被保障,而不會讓某些民族壟斷了其他民族的生存權利,使得新一代的台灣年輕人能夠凝聚共識,並創造出多元文化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