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將熱情轉為志業 成為全職動保講師

記者 陳芊羽、郭汶阡、吳宇佳/採訪報導

 

戴宇陞與學生互動式自我介紹。(攝影/陳芊羽)

 

克服恐懼,自信上台

     總是穿著海豚裝,詼諧地表演著海豚被獵殺的情景,只為了吸引學生多一點點的注意力,這是海豚老師戴宇陞的招牌。戴宇陞從一部影片開始關心動物權益,並且身體力行,成為了一名素食主義者。學生時期的他其實有很多不同的興趣,但是為了推廣動保議題,他選擇克服從小害羞怕生的個性,站上舞台做一位倡議者,因為他認為這能夠加深與加廣自身理念的傳達。

     戴宇陞至今已有多場演講的經歷,曾經的他是一位上台發表前會緊張到肚子痛、連圍棋比賽都緊張到失常的人,如今卻能在眾多聽眾面前侃侃而談,在這些講座中為自己守護的價值發聲。同時也透過一次次的經驗累積,更快速地剖析當天的觀眾屬性並滾動式地調整演講內容,讓聽眾真正投入到講座之中。

 

 

動保議題無處不在

戴宇陞用雨傘模擬海豚被獵殺時的情況。(攝影/陳芊羽)

 

     在演講中,戴宇陞從自己的招牌動物「海豚」開始說起。他以在海生館中為觀眾帶來精彩表演的海豚為例,並帶入疫情時代裡生活因隔離政策而處處受限的情境,帶領現場聽眾開始反思存在於你我生活中的動保議題。「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那時候關在家裡七天,你就已經覺得自由有很大的受限了,可是這些動物是一輩子都被關在裡面。這讓我開始反思一件事:我的娛樂好像是建立在這些動物的痛苦上面的。」

        戴宇陞也認為不論是去動物園、海生館抑或是馬戲團,只要是購票入場就等同於在支持他們繼續做那些傷害動物的行為。「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我們都覺得投票好像就是四年一次,但其實不是的,你在日常生活中做的每一個決定、選擇、花的每一塊錢都是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改變,從日常生活開始

戴宇陞說明不要小看自身的力量,每個選擇都是在為了想要的世界投票。(攝影/陳芊羽)

 

        戴宇陞分享到兒時觀看知名電影《夏綠蒂的網》的回憶,那天回家後,媽媽煮了豬肉水餃給他吃,但在回想起電影內容後不禁令他作嘔。他說:「那當下對我小小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因為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我碗裡的那塊肉也曾經是個活生生的生命。」

        多年前參觀活豬拍賣會場與屠宰場的經歷,那些動物痛苦掙扎的畫面更讓他再次開始反思人類面對動物時的態度與作法是否為正確行為:「如果我們從小到大是被教育要尊重生命、愛護動物的,那麼這些每天在屠宰場所發生的事是都沒有被注意到的嗎?為什麼這樣的事情會被允許發生在地球上?」

        種種經歷的影響下,戴宇陞決定從改變飲食習慣開始做起,但要改變一件已在生活中維持多年的習慣絕非易事,因此他鼓勵聽眾從「每日一蔬食」開始嘗試改變,用自己能接受的方式慢慢為動保議題做出努力。

       與此同時,戴宇陞開始研究更多與動物有關的議題,例如海洋動物、農場動物,他想做到的是讓更多人意識到這些事,而這正是他決定成為講師的原因之一,他希望能藉此為動物們發聲,讓更多人注意到動保議題。

 

 

敞開內心,傳遞信念

戴宇陞分享以「講師」作為職業的心路歷程。(攝影/陳芊羽)

 

     動保議題之所以比環境保育更為沉重是因為其政治正確的立場有待商確,且倡導不殺生、每日一餐蔬食皆攸關到聽眾們的日常生活。戴宇陞以環境保育議題為例,像是倡導節約使用塑膠袋、節能減碳等,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事且非常好發揮,因為其終極目標是為了構築更好的地球家園和永續環境。但若將焦點轉移至動物保護議題,就無可避免地會涉及到海生館議題、動物表演的真相更甚至牽連到每個人的飲食習慣。

       戴宇陞說明自己算是高敏感族群,因此相對地更能夠感同身受動物的處境,而他也善用自己這項天賦,在演講時敞開分享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接受自己的情緒,無論是喜悅、憤怒抑或是悲傷,並以坦然的心態去傳達想法,用動之以情的方式塑造出講座中的生命力。

       對於成為講師的這條路上,戴宇陞微笑表示,父母從小給自己的自由度很高,也對於自己的職業予以支持;在大學時加入師範大學的動物陣線社團,也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因而在擔任講師的道路上得到許多支持與肯定。

 

 

從興趣中挖掘志向,熱情中找到平衡

戴宇陞提供將興趣轉為志業的評量參考方式。(攝影/陳芊羽)

 

     戴宇陞在演講中提到可以運用將興趣指數量化的方式評估自己的喜好程度,分為一至十分,透過每次事後自評,如:打籃球、拍影片、演講等等,再依照自己相對喜好程度較高的興趣加深加廣。若想將興趣與職業結合,一開始往往都需要用毛遂自薦的方式,若主辦方對於自己的表現滿意,便會將知名度擴展開來。

       成為職業講師後的戴宇陞也就成了一名自由的工作者,對於掌控生活與工作之間的平衡,無非是一大課題。一開始,戴宇陞將自己塑造成朝九晚五、週休二日的上班族,嘗試後發現不可行,因為一位自由工作者的工作時間、排程都是非常浮動且不固定的。因此戴宇陞開始觀察自己心靈上的需求、閱讀心理學及哲學書籍,他透過《薩提爾的對話練習》這本書更加了解自己的情緒,同時也報名了許多有關於自我對話的工作坊,進而認識了澳洲原住民傳統樂器——迪吉里杜管(Didgeridoo)。

       接觸迪吉里杜管短短半年,戴宇陞體會到了即興創作的魅力,透過迪吉里杜管結合現場不同的氛圍演奏,讓整個空間都沉靜了下來。「一位演講者的狀態,在台上是表露無遺的。」戴宇陞更將迪吉里杜管表演橋段融於講座當中,期望讓更多人認識這項樂器,同時也展示了當人真正熱愛一件事物時的模樣以及心靈富足的重要性。

 

 

投注熱情,善用資源

戴宇陞現場演奏迪吉里杜管。(攝影/陳芊羽)

 

       從演講內容與訪談可以發現戴宇陞非常勇於嘗試,只要是他認為有興趣的事物,或是能幫助他的方法,他都會善用身邊的資源並熱衷於學習。這也讓他得以將熱情與志業巧妙地結合,同時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品牌,以一場場真摯的演講累積口碑,使得學校和各機關反覆地邀請他,也讓自己奠定了足夠的經濟能力。

       在興趣的探索上,他提供了自己的經驗幫助聽眾釐清,同時提醒聽眾在決定了自己的志向後,要妥善地利用身邊的資源,更不要錯過學校提供的多樣化課程,或是去參加社團與活動拓展人脈,對於未來的職涯將頗有助益。

       戴宇陞認為在專注於職業發展的同時,心態也要隨時保持彈性開放,像是在演講技巧上可以透過經驗累積去調整更適合自己的方式,或是去發掘有關音樂的其他興趣,如迪吉里杜管就帶給了他前所未有的人生體會,幫助他穩定了內心嘈雜的聲音。

       未來的他也不排斥以專業的演奏家為業,他認為只要是懷有熱情的事,就值得花時間去探索和精進,相信唯有專注地投入、鑽研,才有將熱情與志業結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