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專-打破認知框架 了解雙泛性戀差異

    輔仁大學性別研究社十一月十六號號在國璽樓舉辦性別講座,邀請Bi the way 拜坊的剛朵琳講師為大家介紹雙性戀及泛性戀的差異,也分享許多自身經歷,為現場同學解惑。

 

(輔大之聲記者 郭芳妤 採訪報導)

 

    輔仁大學性別研究社十一月十六號在國璽樓舉辦性別講座「雙性戀及泛性戀的差異」,當天邀請Bi the way 拜坊剛朵琳講師為同學介紹這兩個族群之間的不同,也分享自身經歷。性研社在會前收集了匿名提問,希望透過講師的回答消除大家內心長久的疑惑、打破迷思。

 

    性研社的成立是因為當年校內沒有任何一個得到正式認可的性別社團,無法爭取學生社團應有的資源,也沒有討論多元性別議題的友善空間,因此轉而發展成長期經營多元性別關懷的獨立組織,創造一個無論任何性別認同及性取向者,都能夠公開交流、發言的平台。性研社現在仍持續積極舉辦各種性別議題活動,希望不管是因為自身認同或是本身對此感到興趣而加入的社員,都能找到心中的解答。

 

    Bi the way拜坊的剛朵琳講師提到,暌違多年回到輔大演講,感覺還是一樣美好,因為比起一般大眾,性別相關社團的同學比較能聽懂他所要表達的,彼此能更深入交流。剛朵琳表示,因為社會普遍還是對多元性別族群不太了解,期望藉著拜坊的力量、講師的身分,繼續推廣相關議題,他說(聲:認同是一種,我們可以自由去選擇,來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好,那個選擇甚至可以是很短暫。)對很多人來說,「身分認同」是固定不變的,實際上「認同功能」可以成為一種工具,別讓它變成限制。剛朵琳接著表示,談論這些議題是有階段性的,並非一蹴可幾,他認為還有更多更進階的觀念值得大眾知道,所以會一直演講下去。

 

    講座中,剛朵琳提出了大眾對於「雙性戀及泛性戀」常見的固有觀念,透過許多切身經驗解釋這兩者之間的差異。「雙性戀」是受到不只一個性別吸引,而「泛性戀」是不以性別做為條件或不限於二元性別,在外人看來界線比較模糊,因此常被誤解。除此之外,很多人會好奇到底怎麼分辨,剛朵琳明確的回答,應該尊重每個人的認同,所以直接問本人是最好的方式,但千萬不要幫對方決定認同。

 

    性研社社長表示,這次選擇以「雙、泛性戀」為講座主題,因為同性議題已較為普遍,便更加著重於其他「性少數族群」的探討。性別議題免不了提到「身分認同」,所謂的「認同」就是自己這樣看待自己,也希望別人這樣看待自己,絕對不會是一個定義,而是根據他說他是,進而歸納出描述。她希望來參加社團的人不要被性別所局限,能夠放鬆自在,進而接觸更多元的族群議題,她說(聲:可以更認識自己然後也更尊重自己的一些想法或感受,這感覺也是一開始這個辦這個社團的初衷。)

 

    哲學系一年級的高妤萱表示,對於自己的認同是泛性戀,因此想到現場感受歸屬感,她說(聲:看一下就是我自己認知的跟大眾所認知的是有什麼差異在其中,看能不能就是更了解一些不同的觀點。)當天除了台灣學生,也有外國學生到場聆聽,只要有心了解性別議題,不管年齡還是國籍都不成阻礙。

 

(輔大之聲記者 郭芳妤 採訪報導)